苏州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
用考网【阅读理解】 编辑:焯杰 发布时间:2016-11-04 15:39:39
文言文阅读是苏州中考语文中最多考生失分的题型,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,是各位考生复习备考的重点,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苏州中考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,欢迎大家练习。
苏州中考文言文阅读原文
窦炽,字光成,扶风平陵人也。父略,平远。炽性严明,有谋略,美须髯,身长八尺二寸。少从范阳祁忻受《毛诗》《左氏春秋》,略通大义。善骑射,膂力过人。魏正光末,炽乃随略避乱定州,因投于葛荣。荣欲官略,略不受。荣疑其人有异志,遂留略于冀州,将炽及炽兄善随军。
魏永安元年,朱荣破葛荣,炽乃将家随荣于并州。时葛荣别帅韩娄数万人据蓟城,不下,以炽为都督,从骠骑侯深讨之。炽手斩娄,以功拜扬烈。
魏孝武即位,茹茹等诸番并遣使朝贡,帝临轩宴之。有鸱飞鸣于殿前,帝素知炽善射,因欲示远人,乃给炽御箭两只,命射之。鸱乃应弦而落,诸番人咸叹异焉。时帝与齐神武构隙,以炽有威重,堪处爪牙之任,拜阁内大都督。
魏废帝元年,炽除原州刺史。抑挫豪右,申理幽滞。在州十载,甚有政绩。州城之北,有泉水焉,尝〖ZZ1〗与僚吏宴于泉侧,因酌水自饮曰:“吾在此州,唯当饮水而已。”及去职之后,人吏感其遗惠,每至此泉者,莫不怀之。
世宗以炽前朝忠勋,望实兼重,欲独为造第。辞以天下未定,干戈未偃,不宜辄发徒役。世宗不许。寻而帝崩,事方得寝。
天和五年,出为宜州刺史。先是,太祖田于渭北,令炽与晋公护分射走兔,炽一日获十七头,护获十一头。护耻其不及,因以为嫌。至是,又以高祖年长,因劝护归政之议,护恶之,故左迁焉。
炽既朝之元老,名位素隆,至于军国大谋,常与参议。尝有疾,高祖至其第而问之,因赐金石之药。帝于大德殿将谋伐齐,炽时年已衰老,乃扼腕曰:“臣虽朽迈,请执干橹,首启戎行。得一睹诛剪鲸鲵,廓清寰宇,省方观俗,登岳告成,然后归魂泉壤,无复余恨。”齐平之后,帝乃召炽历观相州宫殿。
及宣帝营建东京,以炽为京洛营作大监。宫苑制度,皆取决焉。隋文帝辅政,停洛阳宫作,炽请入朝。属尉迟迥举兵,炽乃移入金墉城,简练关中军士得数百人,与洛阳刺史元亨同心固守。属隋文帝初为相国,百官皆劝进。自以累代受恩,遂不肯署笺。
隋文帝践极,拜太傅。开皇四年八月薨。
苏州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目
9.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
A.因投于葛荣 投:投靠
B.事方得寝 寝:停下
C.无复余恨 恨:怨恨
D.简练关中军士得数百人 简:挑选
10. 下列各组句子中,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
A.荣疑其人有异志 其皆出于此乎
B.因欲示远人 因人之力而敝之
C.尝与僚吏宴于泉侧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
D.又以高祖年长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
11.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,全都表现窦炽备受皇帝敬重的一组是
①以炽为都督,从骠骑侯深讨之
②至于军国大谋,常与参议
③高祖至其第而问之,因赐金石之药
④齐平之后,帝乃召炽历观相州宫殿
⑤世宗以炽前朝忠勋,望实兼重,欲独为造第
⑥属隋文帝初为相国,百官皆劝进
A. ①②④ B.①③⑥ C. ③④⑤ D. ②⑤⑥
12.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
A.窦炽仪表不凡,须髯英美,身高八尺二寸,性情严肃明达,有计谋韬略,善于骑马射箭,体力超过常人,从小跟范阳的祁忻学习。
B.魏孝武帝在朝堂设宴招待茹茹等番国使者时,让窦炽用御箭将在殿前飞鸣的猫头鹰射下来,赢得了各蕃邦客人的赞叹。
C.西魏废帝时窦炽任原州刺史,打击豪强地主,清理沉滞积压的案件,任刺史十年,政绩突出,十分清廉,赢得百姓爱戴。
D.窦炽任宜州刺史时与宇文护跟随宇文泰打猎,宇文泰命二人射杀野兔,宇文护不及窦炽,因而恼恨他,降低了他的职务。
13.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(10分)
(1)及去职之后,人吏感其遗惠,每至此泉者,莫不怀之。(5分)
(2)辞以天下未定,干戈未偃,不宜辄发徒役。(5分)
苏州中考文言文阅读答案
9.C(恨,遗憾。)
10. D(A.代词,这;表示揣测语气,大概。B.连词,因而;介词,凭借。C.介词,同,和;动词,结交,亲附。D.因为)
11. C(①“以炽为都督”的是朱荣,并非皇帝。⑥隋文帝刚任宰相时,朝中百官都劝窦炽称帝,他认为自己世代受朝廷恩惠,便不肯接受。)
12. D(“窦炽与宇文护跟随宇文泰打猎”一事,发生在任宜州刺史前。降低窦炽的职务,是因为武帝宇文邕年龄已经长大,窦炽劝宇文护将朝政归还武帝掌管,宇文护很是恼恨他。) 四、(24分)
13. (1)等到他离职以后,官吏百姓感念他遗留的恩惠,每到这处泉水旁,没有人不想念他。 (2)(窦炽)以天下还未平定,战争还未止息,不应该轻易征发工役为理由拒绝。
苏州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相关文章:
【阅读理解】图文推荐
- 上一篇:苏州中考文言文精选阅读题及答案
- 下一篇:苏州中考文言文模拟阅读题及答案